我們可以做什麼呢?尊崇、稱頌、讚美、稱謝
對象是誰呢?神、王、?、?的名、耶和華
為了什麼?本為大、大讚美、大能、尊榮、作為、公義、憐憫、慈愛
什麼時候呢?天天、永永遠遠、這代要對那代
「這代」對「那代」很重要,如果我們是分開兩場崇拜的時候,就沒辦法同一個時候把你的心意給下一代。
下一個問題,讚美些什麼呢?祂的作為跟大能
如何記念呢?等一下會講到默念、傳說、傳揚、記念、傳唱,都是教會用來記念的方法。
最後,誰在讚美呢?我、人、他們、萬民,一切所造的就是神所創造的,還有聖民。這篇詩篇雖然非常簡單,但是解釋了很多我們崇拜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我們。
上一場講到崇拜戰爭的背景。現在北美很多的人在找出路,我希望很快在亞洲的教會也是,於是有些崇拜學家、教牧學家、神學家非常努力。昨天只講了唐慕華,今天我用兩張片子濃縮起來講韋柏(Robert Webber)。他已經離開世界。昨天有一位弟兄就問我關於那四個學園團契的領導人在美國變成東正教的事情,是哪裡聽來的?其實不是聽來的,是很多書寫關於他們,因為這是太令教會震驚的一件事情,其中一本書就是韋柏寫的,叫做 The Younger Evangelicals有中文的翻譯,在校園書房可能找得到,它的書名叫做「新銳福音派」(浸信會出版社)。他說很多出名的福音派的領袖,忽然之間變成天主教、聖公會,有些變成信義宗;他就問一些問題:為什麼有這樣事情發生?是不是他們信仰有問題?但是找來找去,跟他們談話,他們仍然是福音派;但是他們對崇拜的追求、對根的尋找,他們覺得尋到根,這是很奇怪的事情。韋柏自己原來是浸信會的,他在惠敦大學(Wheaton College)是美國很出名的福音派學校,非常出名,學術的成就很高,有很多的領袖從那裡出來,裡面有個葛培理中心(Billy Graham Center)研究魯益師(C. S. Lewis)的檔案在裡面,是非常福音派的地方,韋柏就在那裡教書,但是他後來變成聖公會。
我把韋柏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話寫出來--他就把聖經裡面關於「崇拜」這個字(Leitourgia)在羅馬書12章第1節:「 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事奉」這個字原來是「崇拜」。所以後來講「心意更新而變化」的時候,有人就用來解釋「崇拜」,所以他用這個字就說,崇拜是一種工作,是我們一起與神合作來做成一件事, 所以他定義:什麼是崇拜呢?崇拜就是實行上帝的故事。我們崇拜的時候,就做這個故事。這個定義可能很難了解。他說,我們的信仰裡面根基,很重要的,有創造的故事、有舊約的故事--因為神選了一些人要給我們做榜樣,但是他們失敗了。其實今天教會也非常的失敗,我們常常聽到某一個牧師貪錢,我們都很難過;但是在舊約裡面全部都發生了。耶穌的故事--就用來做為教會年的根基,所以教會每一個禮拜都講基督的故事。使徒的故事--教訓我們怎樣設立教會,所以使徒行傳跟保羅書信就告訴我們教會是什麼樣子。教會的故事--就告訴我們從第一世紀到現在教會走了什麼路,什麼是錯、什麼是對、什麼我們忘記了;有些我們忘記感謝神,因為有那些人在最重要的時候把教會挽救過來,這些都是故事,都可以在崇拜裡面重新做一次紀念。然後,你跟我的故事--你每一次崇拜的時候,好像剛才唱的那一首詩,是非常的驚嘆,在那裡想到神做在你身上的事情。所以他認為崇拜是一個古舊的東西,一個以前的東西,全部都在每一個主日裡面、在我們的腦海裡面、在我們感恩、禱告裡面,這些的禱告跟以色列人在舊約裡面的禱告完全一樣。以色列人的禱告很奇怪,從來都是說:「我們以前早先在埃及地怎樣做奴隸」,原來他們就把故事完全放在崇拜裡面,那些是過去的。不過新約就讓我們在崇拜裡面仰望永恆。過去一個禮拜中您的教會是否有一個永恆的觀念在那裡,每一個人都非常希望永恆能快點來到?如果沒有的話,可能這才是我們所謂的「崇拜更新」要注意的地方。
除了仰望以外,也遙望知道有什麼福氣在等我們;那些福氣有些今天就可以臨到教會,是很大的祝福;然後,我們要每一個人在崇拜裡面預備:醫生告訴你,你是第四期什麼病。這不是中國人喜歡講的題目,但是這是非常真實的,沒有到達那一步,就不能到永恆去。我很多朋友都是基督徒,但是他們到死以前都沒有預備好;他們就說:「神沒有聽我的禱告。」其實我跟你一樣,最後有一個禱告神不聽的,就是沒有把我們醫好,但是帶我們到榮耀裡面去。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預備做那個禱告,說:「神哪!是?的權柄創造我,所以是?的權柄把我收回,但是我要到?的懷中。」你要在崇拜裡面做好這個預備。不要隨便告訴小孩子,因為你告訴他死亡,他可能很怕,所以你用你的智慧。韋柏就是這樣說,崇拜裡面就要看到永恆是什麼樣子。 一個人若能天天面對永恆,在永恆面前的時候,他做很多決定都會不同;於是他說崇拜是做一些東西,做什麼呢?
1.默念 剛才的詩篇145篇有這個字,要讀聖經,讀關於以前的事情。
2.唱誦 唱歌也是禱告,也是為將來預備,把古舊的東西來唱,把現在我們的需要拿來唱,把神的恩典唱出來,讓我們嚐一嚐。
3.主耶穌吩咐我們要傳--在崇拜裡面我們當然要傳,不一定傳福音,是傳神的最美的旨意,是佳音。但是華人教會都比較忽略這方面。韋伯說我們要扮演一些角色,我今天晚上會談到關於我們扮演的角色。你有沒有想過你在教會裡面,有機會走出來,就好像一個浪子回頭一樣,神就好像開了祂的手歡迎你來?有些禮儀的教會是要人走出來領聖餐的,我第一次這樣走出來時,走在紅色的地毯上,那個牧師舉起餅來就好像歡迎我,忽然之間我覺得我是浪子,他為我預備筵席。所以那個時候雖然我不是故意,但是我在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聖經的角色。所以教會應該有很多活動的空間讓我們做戲,你說做戲是假的,其實不是 做戲,是要預備我們的心,我們要進入那個主角的角色裡面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聖經很多的角色我們可以在崇拜裡面扮演。
最好要「重演」。你說重演就更麻煩了,要把教會變成舞台嗎?聖經說我們真的在天使的面前做一台戲,不過看的不是會眾,做戲的是你,不是牧師,看的是上帝跟天使。怎麼樣重演呢?耶穌說:「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所以聖餐的時候我們是重新的做一次,是演戲,親自來演。很多人都喜歡看足球,但是從來沒有進到球場裡面 ,你不會享受什麼是踢球的樂趣。你如果真的年幼的時候整天都在踢足球,你現在看英格蘭超級聯賽,很多東西你都知道。所以教會很多的事情,以前發生的事情你從來沒有重演的時候,你不知道神做工的一種奇妙的方法。韋伯說,崇拜就是做一個故事。他的定義很奇怪, 但是非常有邏輯,就在他四十幾本書裡面,我用一張投影片就講完,真對不起韋柏博士。
今天要講一個人物:朗格(Thomas Long),他主要的那本書 Beyond the Worship Wars 我正在翻譯,所以請為我禱告,希望快一點翻出來。
朗格提出第四條路線。頭三條是怎麼樣呢?
第一條路:要越古老越好,越傳統越好
第二條路:越新越好,不要舊的東西,全部把它割裂,成為敬拜讚美一些新潮的聚會
第三條路:就把以上兩者混一混,但是混的時候,什麼人都不喜歡 |
喜歡古典的就說,他們唱那些東西真的不舒服。有時候我對喜歡古典的同學講,我說有一天你到天堂,如果真的有一首新潮歌,你會不會離開天堂?當然也可以問另外一方面(問喜歡新潮的人,如果天堂有一首古典曲,你會不會離開天堂?)所以他就問一些很重要的問題,要把這兩個打架的團體拉在一起討論時一定要問的十個問題,不過我把它變成七個問題,因為有些答案是兩方面的。
人為什麼來崇拜?禮拜天在家可以看報紙,在美國平常報紙差不多就是一公分厚,禮拜天呢?重到拿也拿不起來。那天又可以去打高爾夫球、又可以跟朋友上茶樓,因為放假。很多事情跟我們競爭,為什麼還有人去崇拜?應該是這樣問,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二,就是如果剛才說Robert Webber說是一台戲,那個戲應該怎麼樣做?是不是已經有例子給我們看?我就舉一些例子。
第三,音樂受到什麼挑戰?我們應該怎麼樣來選?很多人在這些公開的聚會以後問我問題:這首歌可不可以唱?這很難回答,等一會你們不要問我這些問題,拜託拜託。至於崇拜的地方,我因為做建築音響做了很多年,因為很多的建築師找我,我建了很多禮拜堂、音樂廳都是他們在畫圖的時候找我一起做。禮拜堂是一個什麼地方?我們有時候有沒有想過?另外,社群與崇拜有怎樣的關係?這個又是我們沒有想的。怎麼樣可以喜樂地跳舞?你說就是在教會可以跳舞囉?有可能可以跳的。我曾經到美國跟一個人學跳靈舞,很有意思,他先教我是將主禱文做出來,非常地好,有板有眼,有意思的,不懂的人不知道。在大陸就很多教會跳舞,好像跳健康舞,不過這裡講的跳舞不是講健康舞。
最後,怎樣找到有力、有感染的崇拜的領導?韋伯就是問這七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人為什麼來崇拜?他的答案有兩個,一個是奧祕,一個是群體;我想問大家,如果你不是從小就是家裡面帶你去教會,而是因為朋友的關係去,還是你就是走進去要找上帝…誰是有朋友帶的?請你舉手(不少人舉手)。我們很多人都是為了社群去教會,所以為什麼教會不注意社群?有時候這是很奇怪的問題。不過崇拜能否成功與否,不是看我們怎樣歡迎人而已,那是其中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在很多聖經找到。馬太福音14章33節就是他們在船上面遇到大風,耶穌就走過去,耶穌上了船,風雨都給耶穌吩咐平定的時候,那裡記載,「在船裡面的人都拜祂說,?是真神的兒子了」。如果教會沒有奧祕---我的奧祕不是秘密做一些怪事情,好像變魔術一樣---不,我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神做的每一樣事情都是奧祕。有時候你看你旁邊的人,他可以信耶穌,每一個都是奧祕,每一個都是神蹟。我太太的一個表妹四十多歲患了精神病,自殺過四次,她的家裡面充滿了憂愁,我們禱告來禱告去,什麼好處都沒有。她不肯看醫生、不吃藥,於是她的精神分裂跟視覺失調一直都沒有好,我們都很怕,因為到她家,她會忽然之間大叫;她曾經用棍子打她的媽媽,去警察局很多次。去年十一月她忽然間自己走到教會裡面,在復活節她受浸加入教會。這就是人到教會的原因。
我們要注意神是不是在那個聚會裡面,我們的禱告是怎樣、讀經的態度是怎樣,所以有些禮儀的教會給我們很好的榜樣,雖然你可能不同意他的做法,但是他們的做法有些是值得我們尊重的。他們唸福音書的時候要舉起聖經來站在中間,每個人都向著那邊旁邊有兩支蠟燭,前面的一個人就將香這樣來回擺動,你可能不習慣,以為他迷信;原來他們把「道成肉身」有狹義的解釋,就是耶穌來到這個世界。有廣義的解釋,就是神的話語變成能夠明白的,住我裡面,跟我們生活有關的,這是道成為肉身。所以唸福音書時他們非常尊敬,然後唸完之後大家就說:「感謝上主」。我們讀經完全沒有這個觀念,沒有覺得我們是好像拿著那個道,雖然我這樣講可能你們有人反對,所以請你原諒我舉這樣非常極端的例子,因為福音派不喜歡有什麼東西比較聖的,請原諒我。
但是我要舉一些例子,要你知道在崇拜裡面非常注意「神的同在」這回事情。
(待續) |